在中国 Hip Hop 真的被普及了?
Hip Hop 音乐和其所带动的流行文化在欧美甚至领国日本早已处于欣欣向荣的场景,Hip Hop 音乐的意义也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范畴。
而近年 “嘻哈” 在国内的认知度随着娱乐节目、商业推广而越来越高,这样 “爆发性的普及”,缩短了大家对 Hip Hop 了解的过程,多数的人并未来得及认识更多关于这个文化的细枝末节,甚至由娱乐资本趁机摘取了 Hip Hop 音乐的果实…
回溯历史,Hip Hop 带来的一项革命性的变化便是改变了人们对音乐制作的观念,采样(Sample)体现了 Hip Hop 的创造力和在系统方式之外出现的声音,通过拼贴、循环等方式编排重组,你未必需要精通乐理或者乐器,“捕捉、融合” 的再创造过程逐渐成为了表达音乐创意的一个新渠道。
采样是 Beat Maker 主要的一种创作方式之一,Beat Music 也从最初为 Rap Music 服务而成为一种新的音乐趋势。Beat 采样来自哪种音乐从来就不是标准,只要好听就行,采样使说唱音乐几乎可以从所有音乐类型中汲取精华,Funk、Jazz、Soul、Rock、Disco… 甚至我们听到的一切声音都有可能成为素材,这也是 Hip Hop 网罗各种听众的一股重要力量。
将采样玩的炉火纯青的 J Dilla,留下一大笔音乐财富,他的节奏与律动影响了众多制作人(图片来源:Waxpoetics)
除了大家所认识的传统意义上的专辑,很多 Beat Maker 以 Beat Tape 的形式去发行专辑,他们制作的伴奏不仅供说唱歌手和唱片公司挑选,Beat Making 更从一门技术升华到了一门艺术。现在许多制作人们仍坚持用采样的方式制作 Beat,许多不断精进的 Beat Maker 也发展并迈入了制作人的角色,从提供伴奏发展到掌控一首作品从零到艺术作品的走向,他不仅做编曲、录音… 包括整个编制中相互合作的音乐人怎么来表现都会给出很多决定性的建议。
而对于国内的大众来说,似乎在片面追逐说唱音乐流行度的同时忽略了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对多方努力下出炉的作品所给予尊重和付费获得的观念;另外,Beat Maker 以及制作人在国内不健全的音乐产业链条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Beat Music 场景在国内的现况和制作人所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说到 Beat 音乐场景,除了对 J Dilla、MF Doom、Madlib、DJ Premier 等采样制作老炮的致敬,很多音乐爱好者大多也会想到洛杉矶 Low End Theory 活动延展开来的场景。音乐网站 Pitchfork 是这样形容的,“他们跨越流派与文化连接了电子音乐与地下 Hip Hop,进而吸引到了从 Thom Yorke 到 Kendrick Lamar 等各种人,你甚至可以在 GTA 5 的电台中听到他们的音乐。”
洛杉矶的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当地的音乐人通过 Low End Theory 表达各自的风格,一系列洛杉矶音乐人和作品的爆发,Beat 场景迅速开始向世界掀起浪潮…
2006 年来洛杉矶 Low End Theory 的活动吸引着喜欢 Beat Music 的年轻人们,更有众多耳熟能祥的艺术家带来演出(图片来源:LA Dailynews)
国内 Beat Music 的场景虽然开始的晚,也有一批分布在各地的 Beat Maker、制作人、活动推手、音乐厂牌等正在一同构建。国内相关纪录片推荐大家去看看《打孩子(Beatz Kidz)》,能够了解到不少这些 Beat Maker 生活中真实一面。
对于说唱歌手来说较为容易获得大众的关注,因为其通常接近和处于流行文化的台面,而你所听到的一首歌的背后,更承载了制作人的心力。我们都知道一个事物只有了解它的不同面向才能产生理解,为此我们也与国内几位业内人士聊了聊关于 Beat Music 以及音乐制作人在国内的发展情况,遭遇的版权问题、国人对购买音乐的认知问题等。
现居北京的音乐制作人 Major,他的音乐平衡了潮流和根源,在电子和 Hip Hop 领域游刃有余,和 Soulspeak、小老虎等人都有过精彩合作。他就现在国内的音乐制作场景说到,“90 年代如果说你想做制作音乐的话,你真的需要一些设备,现在你只需要一台笔记本,门槛低了,然后大家都可以参与到这个事情里面,我觉得这是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就是一些制作人可能还没有接触到真正的行业标准,或者说你要编东西的标准,然后就开始要发行东西,我觉得这个是不太好的一面。” 首先制作人群体就存在着参差不齐鱼目混珠的情况。
国内 Hip Hop 厂牌 Groove Bunny Records 的主理人 Endy 站在他的角度描述道,“其实这五年变化是非常大的,不管是从做 Beat 的一个器材到大家的观念,以及整个环境上,说唱流行的走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大家都可以看到,现在说唱音乐在中国越来越流行,第二说唱音乐本身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不仅有新的风格,而且应该说在听众当中占比也发生了挺大的一个转变。”
国内的音乐制作人有独立的状态,自由控制自己的音乐产出与合作;也有不少选择了和厂牌合作,将涉及到包装、宣传、发行等的工作交给厂牌,自身更专注于创作音乐本身。另外一个重要的帮助就是,厂牌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音乐人在版权方面的问题,体系化的厂牌以公对公的身份去和平台或者相关机构交涉,也会比独立音乐人来的有效率。
不少独立音乐制作人面临着作品完成之后发现作品被侵权而不知从何着手证明自己的著作权、与网络分销平台的收益分配并不透明等问题… Major 就曾经遇到过的版权相关问题聊到,“就很多音乐人对版权没有概念,包括我自己也是,就这个音乐我发出来、传到网站,然后网站是怎么样一个盈利?或者说我应该是怎么样一个盈利?比如说你给别人编了一首歌,然后别人付给你钱,那么这个钱里边有词曲版权,还有其他的东西… 我觉得如果把这些问题都卡在音乐人身上是很棘手的。”
颇有个人特色的广州 Hip Hop 制作人 Petechen 的作品中你可以听到大量实验性的采样和 Old School 色彩,他和说唱歌手 Madprole 组成的 Madpete 创作的唱片《省广奇兵 Cantonese Boom Bap》便在几年前由 Groove Bunny Records 发行,Gilles Peterson 在 BBC 广播里曾推荐过。Petechen 认为一首单纯的 Beat 不存在太多商业价值,但是遇过那么几回自己的 Beat 被转化成一些商业配乐去用,制作公司将里边的 Sample 重新演奏来蒙混过关。
中国的版权保护环境本身并不容乐观… Endy 说到厂牌刚起步的时候,“当时 XX 音乐平台也就刚起步,直接拿《省广奇兵》放到了他们的 APP 里,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国外有授权,放在苹果、流媒体平台 Spotify 上面,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个国外的音乐,而且有音源,所以也没有经过我们的许可… 虽然现在版权这个东西变得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也好像越来越严谨。但是我并不觉得这件事情有好一些,中国有很多东西都是在完善中的…”
就在不久前,这张专辑才终于在国内的音乐平台正版上架,版权这个对非专业人士来说,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在音乐人已经具备通过创作为自己赚取收益的程度时,成为了维护自己权益亟需了解的课题。
近年来,Hip Hop 音乐在国内环境下不断被普及,Endy 认为对中国的 Beat Maker 来说是不错的时期,“你要知道以前 Beat Maker 是拿不到钱的,大家自己玩一下,那如果是专业去做这一块的制作人,他的方向在相对商业的说唱音乐的前提下的话,起码酬劳跟以前比是有一个质的飞跃,只要你的作品够好,现在需求量很大,我相信有相对公平待遇的情况会比以前多很多。就目前来讲,一个说唱制作人,他被人欣赏、尊重的机会,以及空间会比过去要大得多。”
派对组织 Beatween 的创办人之一 Knopha 也有着 DJ 和制作人的身份,“我觉得多发表些作品应该是对自己蛮有帮助的,你真的要以此为主业的话,还是得让人家认识你,必须去演出。像我自己就会做一些配乐之类的工作。”
当然普遍来说并不是所有音乐制作人都可以把它作为职业,Petechen 有着在报社的工作,来自台北的 Beat Maker Kool Klone 在当地和朋友们有着名为 Beats&Friends 的小团体,每月会办几次演出,不过对他来说 Beat Maker 更像 “卧房制作人”,“我没有办法真的靠做音乐赚多少钱,或者说我甚至没办法只做音乐。 ”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的发展需要多方努力
浓缩为一句话 “NO MUSIC NO LIFE.”(图片来源:Google)
一个例子,同属亚洲地区为什么中国和日本的 Hip Hop 音乐场景却大有不同?首先对音乐和教育和现代音乐的知识底蕴有所差距。7、80 年代日本生产各种消费型电子产品占据全球市场的同时,间接参与和赞助音乐产业的发展,也降低了日常精神消费的门槛,比如音乐;欧美的黑胶唱片价格高昂也间接导致了日本自产唱片市场的诞生。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音乐商品在日本大众既有了消费的欲望同时也消费得起。
为什么开头提到的 Low End Theory 能不断给自身补充能量的同时也能持续发展下去呢?因为非常多的人参与到这个事情里面,从音乐人、推广人、厂牌&唱片公司、媒体、品牌、观众等各方面,使之成为了一个真正普遍化的现象。
流行文化即消费文化,流行文化是通过产品输出来被动获取的,而国内大众对音乐的消费观念还在起步阶段。唱片组织 Daily Vinyl 和 Eating Music Label 的主理人小饼认为,“我觉得国内大众对于音乐的消费观念是处于启蒙阶段的,像在国外的话它有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音乐人产出音乐、唱片公司发行、经纪公司包装也好、联络也好,然后会到唱片店、网络平台,大众再去购买它,就好像是一个闭环一样。不管付门票去看演出,还是说买唱片、数字音乐,大众的消费才最终让这个产业持续下去,国内可能大部分人还停留在想免费获取音乐的阶段。”
说唱歌手 Kafe Hu 认为国内文化环境还没有那么发达,是造成版权问题以及让人误解可以免费用音乐的原因之一,“没有人可以让你免费去演出,你也没有办法免费去用别人的音乐来帮你自己赚到钱。”
“在文化发展到更成熟的时候,大家都拥有这个意识就是特别好的事,音乐的链条就会越来越结实,大家每个人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这个产业就会是一个坚实的状态。你的演出会更多,你的效益会更好,会是双赢的局面。”
音乐市场运作的成熟能让整个场景中涌现出众多优秀的音乐人,带来了大量的爱好者,音乐市场又正向推动着音乐和文化的发展,这样会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Red Bull Music Academy 是 Red Bull 一直在办的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其实跟他们的销售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你不一定天天买红牛喝,但是大家认可这件事,这本身是建立品牌文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觉得大家可以合作一起来把这个事情搞起来,内部的团结是很重要的。” 小饼又举另一个音乐组织的例子。除了消费之外,促成闭环的每一个单位需要合作起来一起推动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她在几月前便为 Eating Music Label 举行了一个为期半月的工作坊,寻得 Beats by Dre、Carhartt WIP、Roland 等品牌的赞助,找来多位资深音乐人参与其中,期间组织了多场工作坊活动和演出,把他们在音乐制作等领域的的经验与技巧传授给年轻的音乐人和更多爱好者们。
推动文化的路程任重而道远。面对开头提到的娱乐节目带动大众初步接触 Hip Hop 文化所产生的褒贬不一的评论,Major 认为这是一种难以回避的趋势,“就好比当年的 Old School 音乐,其实就咱们现在讲的黄金年代的音乐,它其实在当时也是一种新的音乐风格,我觉得这个东西放到大众的层面上也是一个好事,因为大家都在参与到这个东西,而不是以前它只是属于一小部分人。但不好的地方就是有一种群体,他只是希望去跟一个潮流的东西,但他没有考虑到这个音乐背后是怎么回事。”
Petechen 边笑边举了一个生活化的例子,“去年那个节目播放的期间,我在超市买东西,两个小朋友讲话就是用 Free Style 在对话… 娱乐节目肯定带有一定的商业炒作,我其实一集都没看,但不代表我反对这个东西。中文说唱其实还是存在很多可能性,如果这个节目能够普及到普通的人群,只从这方面来看的话是积极的。”
Hip Hop 在中国的发展,很多人在评论中贴着 “地上”、“地下” 的标签,其实都可归于在市场上的处境,对音乐品质上来说好的音乐不需要被贴上标签,只不过所谓地下音乐可以更自由的注重在艺术层面之上,那套独立的审美和文化是不受大众审美和商业的影响。
现在 Hip Hop 在国内发展的局面,多数人没有在关注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而被娱乐和利益最大化取代,但是也不代表着消费文化的推动就会给 Hip Hop 带来变质。任何一种文化没有被普及之前都是小众的,蜕变成更好的样子需要从业者和参与者的努力,也需要大众的判断力,去其糟粕、不跟从流量的导向而找到你自己的方向。
来源:NOWRE 微信号:nowre_of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