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综艺节目的流量密码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敢在2022年的夏天寄“说唱”于希望的爱奇艺,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先是用“改革”标签表明自己的特殊,再用外界的好奇心为节目吸引目光。
尽管从已经播出的几期来看,“新”字被摘去,“巅峰”也颇有一股背水一战的苍凉之意,但不可否认,在绝大多数观众眼中,爱奇艺仍然能精准的找到些许“流量密码”。
之前的节目里,不论是“车澈福克斯和好”、“字母钢首秀”,还是“赵辰龙=幼杀?”节目组可谓是“明”藏心思,设计了一个又一个话题,已经把说唱综艺的观感、舆论场的讨论度都拉满格了,只等观众们在沸腾之后点上一把火。
不得不说,对比之前的说唱综艺,《中国说唱巅峰对决》明显显得自由和real了一些,而相对“自由”的设置,就促成了“失控”的发生。观众的想法似乎也借综艺导演们的口中讲出:“这才是真人秀!刺激!”
自说唱综艺进入真人秀时代以来,因为场地的改变,体量的增大,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不断地会有“失控”场景涌现,但当“失控”、“真性情”成了关键词,说唱综艺又该如何走?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原本总是规定剧情、增加话题度的说唱综艺,近两年在变得更加“自由”,给参赛选手超出预期的表现催生条件。在综艺偶尔诞生的“破坏规则”的戏剧化场面,观众们更加津津乐道,并乐此不疲。
比起后期品类逐步细分、逐渐成熟的节目,其实从最早期的说唱综艺《中国有嘻哈》开始,就已经有了“失控”的苗头。
这一时期,说唱综艺这一品类尚未在国内掀起风潮,选手们剑拔弩张的竞争意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更是为节目贡献了诸多名场面。
这么多年来,我们看够了选秀节目里那些“大家你好我好姐妹情深兄弟”的戏码,突然来了个节目,几乎所有选手都觉得自己是最牛逼的,是当之无愧的冠军。只要有人敢挑衅,就有人敢歪着嘴对着镜头说:“我想上去打他了。”
或许是为了更能增加真人秀的看点、激发选手之间的化学反应,之后的新说唱选择继续将“冲突美学”发扬光大,比如经典的“双旭之争”、“GAI&李尔新金链情缘”甚至在数年之后,仍有不少人颇有兴味地一帧一帧分析。
这几档说唱综艺中爆发出的矛盾,无疑是一种超乎预料的“失控”。无论是勾心斗角的“rapper&idol事变”,还是“某某rapper情绪崩溃”,都是之后被观众复盘的重要事件。甚至在之后的节目上,更是出现了导师选手互呛的情况,可谓是直接将矛盾摆上了台面。
似乎也是考虑到大量的负面舆论,导演车澈也在“失控”中不断自我反思:“我有时喜欢追求失控,但现在我在往回走。失控有巨大的戏剧性,但是会把你想要留存的价值磨灭掉,综艺需要留存价值,所以要做一个平衡。”
但《中国新说唱》上的“失控”,终究在国内综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随着说唱综艺的进一步发展,综艺制作团队们越来越追求能够体现嘉宾“真实”的节目效果。
2020年,《说唱新世代》登场,凭借9.1的豆瓣高分,成为新一代“说唱综艺”的代表——它几乎不对选手们进行限制,更为注重“记录”他们的生活、创作过程,展现人文价值和情感共鸣。
如果说《中国新说唱》的失控,是打破了原本说唱综艺“合家欢”的惯常叙事手法,那么当下的综艺中,所谓的“失控”是指打破整体的结构——综艺不再是由节目组高浓度干扰的节目,而是成了制作团队旁观、放任选手施为的一场实验。
事实上,在整个说唱综艺品类中,观众几乎都对“失控”乐见其成,嘉宾选手们的“失控”段落,往往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舆论热度,甚至被反复讨论。
一个突出的“失控”案例,就是派克特。在《中国说唱巅峰对决》里,他和老舅合作的那首《你也是个rapper》内涵极为深刻,将说唱圈的乱象diss了个遍。
那句“门票差不多七百就以为能挣几个亿,不会念经的唐僧就好好唱你的戏......”被网友怀疑是在点名姜云升的天价巡演票,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派克特并没有将它唱出来。
对于姜云升的拥趸来说,派克特的表现无疑是“失控”的。但也恰恰是这种“失控”勾起了旁观者的“正义感”,他们认为派总唱得十分在理:“700块是抱着我唱吗”、“哄抬票价严重扰乱演出市场”、“明明就是割韭菜还不让说了?”
为什么观众会倾向于综艺的“失控”?因为往往综艺中的“失控”,意味着“反套路”,而“反套路”约等于“新奇”。
说唱综艺在国内已经经过了近6年的发展历程,之前的一些经典名场面还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而如今在大多数观众的眼中,“综艺有剧本”已经是一个常识。
既然有套路化的、编写好的剧本,那么“失控”则意味着打破剧本,是对原有规则的一种挑战,观众自然感觉有趣。更何况,所谓的“失控”更能够体现综艺嘉宾真实的人物性格。
rapper们比起普通人使用“公共人格”的次数更多,观众也会更倾向于观看他们在真人秀之中所展现的私人生活和私人情绪,满足窥私欲。而在这种私人情绪的展现中,有人能通过综艺吸粉,有人却只能收获骂名。
但同时,“失控”成为了综艺制作方对真人秀的一种追求,他们尽可能地给到选手较大的自由度,“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制作团队们追逐“失控”的精彩,也是在追逐“真实”这一真人秀的魅力之一。
虽然“失控”成为了真人秀导演们所追求的,但是节目中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失控”,真的意味着剧情已经超出导演组的控制了吗?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也并非如此。
在《中国说唱巅峰对决》上,GAI临时换歌的举动,成为了典型的“失控”片段。在出场前二十分钟,节目组发现他跟彩排时唱的并不是同一首歌,对讲机直接“炸”了。
但在瞬间的情绪之后,导演组选择“将计就计”,迅速架起摄像机对GAI进行了后采,记录他换歌的前因后果。GAI表示自己是随便选了一首Vibe比较帅的,相比于最开始选择的《传奇》,他认为《untitled3.30》的现场感染力确实会好一些。
这一段无疑是成功的——GAI直接一路喊着“让开”冲到了观众堆里唱自己的最后一遍副歌,点燃全场气氛,直接促成了全民“捞人”的盛况。
虽然综艺制作团队总会容忍甚至通过规则引导和制造“失控”,但总体来说,这些突发的“失控”还是在他们的把控之中——节目组会从“失控”中挖掘出人物和剧情线的亮点,并加以放大。
如果没有大量的花字、旁白解释现场情形和情绪渲染,加上后采的补足和剪辑的强化营造人文气息,那在《一周的说唱歌手》上,什么“杨和苏小精灵互怼不停、肖恩恩现场袒露心声却遭遇未来星犀利发问:“你觉得你的diss和新秀的diss谁的更好?”这些话题反而可能会默默无名,或是招致骂声。
而也正是因为旁白情绪渲染制造话题过多,rapper们容易“过度沟通”,在犀利的“real talk”环节渲染紧张气氛,频频“爆猛料”,很容易进行“过度消耗”,还会让节目走向“粉丝化”的评价。
如此看来,追求失控的综艺有时也会被失控反噬——放任节目走向失控,也会造成一些剪辑混乱、缺乏逻辑和故事线起伏的情况。
失控的直接后果,就是争议。如果没有一颗强心脏,怕是随时会被排山倒海的网络舆论所淹没。可能一切的流言蜚语,只有随着节目的结束,才能慢慢烟消云散吧。
同样,“失控”确实是观众和导演们都希望在节目中所看到的,但“失控”并不等于“失序”,或许找到其中的平衡所在,才能更好地发掘说唱综艺的魅力……
撰稿&排版 / 钢化膜殺手
图片 / 来源于网络